所谓交替期,是指中国经济所呈现的"周期交替综合症"与上一轮经济周期交替期颇为相似:经济增速持续回落,尽管政策不断放松,但经济却难以恢复往昔的活力,内在的增长动力显著减弱;价格低迷甚至通缩;经济结构失衡,产能过剩与不足同时存在;困境中实施新一轮改革.笔者预计周期交替期可能持续3~4年.
增长动力在衰减.2001年以来,中国经济进入了一轮上升周期,其增长动力是:加入WTO后所开释的强盛的外部需求;1998年房改后所开释的巨大的住房需求;收入增加后所开释的汽车等耐用品需求.(今日汇率 huilv.baishicha.com)然而,目前这三大动力都泛起了不同程度的衰减.首先,出口在经历了过去10年20%以上的增长以后,可能回到个位数增长的"新常态".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由过去的正贡献转变为负贡献,顺差占GDP的比重持续降低(由2007年占GDP8.8%下降至目前的3%以内).第二,房地产的拉动作用将显著下降.2001年至201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0%以上,而2011年以来,其增速已经回落至5%以内,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将相应回落.第三,汽车增速显著下降.2010年以前,汽车产销量年均增长26%以上,而2011年以来,汽车产销量增速回到个位数.
制造业产能过剩.拉动本轮经济周期的气力--出口、房地产和汽车--促进了制造业的高速发展,但跟着周期接近尾声,工业结构失衡状况开始浮出水面.其主要表现是制造业过剩.从三大工业的总体情况来看,制造业的占比在2001年以后的十年中上升了2个百分点.这一现象显然与库兹尼茨和钱纳里的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一致.钢铁、有色、化纤等行业过剩显著,产能利用率低,产品价格泛起了显著的下降(PPI已经泛起了负增长).当前产业企业的产能利用水平已经回落至2002年左右的水平,也就是本轮经济周期启动时的水平,即产能过剩的状态.
工业失衡的另一面是服务业发展不足.过去10年中,服务消费的增速均匀每年高于商品消费增速3个百分点,服务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重10年内上升了5个百分点.但是,2002年以后的近10年中,服务业发展缓慢,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仅上升1.9个百分点.而在2002年之前的近20年,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匀每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.
工业失衡状况也在价格变化上得到印证.从2002年到2011年,PPI总体和非食物CPI走势一致,甚至强于非食物CPI(前者主要反映资本品的供求,后者主要反映消费品和服务的供求).但2011年以后,非食物CPI走势显著强于PPI,这反映出制造业产能过剩(资本品供给过剩),而消费品供给不足,特别是服务消费的产品供给不足.在上一轮周期中,1998年中国第一次泛起经济过剩,第二工业缩减指数(5年移动均匀)在连续超过第三工业缩减指数(5年移动均匀)之后,二者之间泛起了逆转.